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发布时间:2019-10-08设置

  

925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最美奋斗者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组委会对300名各历史时期、各行业的英雄楷模进行表彰。中国工程院院士、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授何镜堂获此殊荣并到会领奖。组委会对何镜堂院士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数十载奋斗历程给予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亿万人民努力奔跑、不懈奋斗的结果。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谱写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壮丽篇章。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时代的楷模,值得党和人民永远铭记,值得共和国永远铭记。

“最美奋斗者”活动自6月中旬启动,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认真审核,产生300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包括278名个人,22个集体。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英雄模范,既有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历史上的楷模,又有一大批新时代模范,他们都生动诠释了“70年奋进中国

  

  

人物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何镜堂,19384月生,广东东莞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第一线,虽八十高龄仍奋斗不止,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以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捐出200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推动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摘自最美奋斗者人选公示事迹简介

  

  

何镜堂: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现年81岁的何镜堂院士,曾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用建筑记录时代发展

  

1983年,何镜堂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带着妻儿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华南工学院。这时何镜堂已经45岁了,在业内却是刚刚出道的新人。回到母校的第三天,建筑设计学院时任院长陈开庆告诉何镜堂,深圳科学馆要重新举行设计竞赛,时间只剩三个星期,问他想不想参加投标竞赛。我们参加!何镜堂果断地回答。时间紧迫,在接下来的20多天时间里,何镜堂夫妇日夜奋战、反复推敲。最后一天,夫妻俩终于赶制出了模型。第二天上午,他们带着图纸、模型赶到深圳,将作品交给筹委会,当天傍晚,何镜堂夫妇就得到了中选的消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投标、设计,将何镜堂的事业推向了巅峰,也将何镜堂与时俱进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镜堂立刻组织团队参加竞赛。他们对中国馆的定位是: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馆的设计施工,凝聚着何镜堂团队的大量心血。中国馆体量庞大,四面的光照随时变化。究竟使用哪种红色才能确保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都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呢?何镜堂特意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的顾问团队一起研究颜色。通过不断比较,不断尝试来调整方案。耗时10个月终于为其披上了合适的红外衣

何镜堂曾经说过: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有责任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向全世界作一次自信而友好的表达。通过中国馆,他做到了。


建筑师应与社会共同进步

  

多年的学术钻研和设计实践,让何镜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念——“两观三性,创新绝不是脱离建筑本质去追求形式的新、奇、特,而是要贯穿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兼顾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把建筑设计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何镜堂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他认为,建筑师要用作品反映社会需求,和时代同步发展;建筑师的生命,是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荣辱与共的。我很幸运,我的每个作品都踩中了国家发展历程和时代大事件的节拍点,建筑师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步,才可能成功。钱学森图书馆,何镜堂创造性地利用GRC材料不同的纹理组合,通过光线的折射让外立面出了两弹一星元勋头像的大幅浮雕;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何镜堂采用钢筋网填充碎石做成墙体,象征中华民族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强大凝聚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结合光线的强弱,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明度、艳度的红色,形成了外观统一和谐的中国红”……在他看来,没有100分的建筑,设计不息,创新不止。

  

  

培养出数以百计的建筑设计人才


1992年担任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起,何镜堂一干就是26年,至今培养博士、博士后80余名,硕士上百名,其中18人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平时,何镜堂的办公室就像是专家门诊,时常会看到学生在排队等候老师给他们的设计方案把脉老师一看见好的建筑就两眼放光,一讨论方案就来精神。说起导师何镜堂,学生们总会提起他对建筑的痴迷何镜堂很注重培育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动脑的能力。上课时,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聚会时,他要求学生勘察房间结构并徒手画出来。没有尺,就用手、脚和双臂丈量。从设计深圳科学馆开始,何镜堂就不断总结和反思。之后,他在教学中提倡三到位,即完成一项工程实践,获一个设计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凭借这种扎根实践、不断深化的教育方法,何镜堂带出了一批思想敏锐,富有创见的青年设计师。

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镜堂更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通过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他打造了何镜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也让华工建筑设计院成了业内公认的建筑人才摇篮。(文/建筑设计院 创意设计/设计学院 王慧 胡婉清 罗晓燕 编辑/周玉)

返回原图
/

互联网www.fortalezadoisl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