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调研完成的《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发布。根据结果,在16所部属、省属和市属主要高校中,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排名第一。报道全文如下:
高校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知识创新的主要载体,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为客观评价广州地区主要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好地发挥在穗主要高校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山大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等16所部属、省属和市属主要高校(以下简称“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第三方评价,《报告》所用数据来源于各高校报送的数据。
《报告》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是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报告》建议,要加快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利转化服务水平,打造核心吸引力留住人才,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促进科技成果在穗转化。
“1+3”指数:衡量高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报告》制定出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3”指数及排行榜,其中“1”是指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支撑指数;“3”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产业平台支撑指数、人才支撑指数3个子指数,《报告》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指标体系,并以此衡量高校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各指标权重是基于其对广州的经济社会效益贡献、支撑潜力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确定。
成果转化:在穗转化比例高
《报告》显示,近五年来,在穗主要高校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交易质量也不断提高。2013年在穗主要高校的技术合同金额从2013年的60455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10794万元,增长幅度接近一倍;2017年,在穗主要高校的技术交易金额为103723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7.56%。值得注意的是,在穗主要高校的技术合同登记数、技术合同金额和技术交易金额五年来占比一直保持50%左右,其中在穗主要高校技术合同金额和技术交易金额的在穗占比超六成。
2017年在穗主要高校专利转化大幅度提升,在穗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1003件和5227件,分别较2013年增加6761件和2630件,增长幅度均超一倍。在穗主要高校成功转化的专利数量也有较大的增加,从2013年的87件增长至2017年的160件,增长幅度接近一倍;在穗主要高校的专利转化金额也有所提高(从2013年的2582万元增长至376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产业平台:去年创新创业基地有12家
2017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基地在穗数量为12家,比2013年的6家增加一倍,省级、市级大学科技园等基地数量也有大幅度提升。2013~2017年期间,在穗主要高校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基地孵化企业数量从2013年的303家增长至2017年的553家,增长数量为250家。与此同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基地数量同样实现快速增加,2017年,高校的在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基地数量分别为61家、557家和80家,较2013年分别增长15家、293家和34家。
人才支撑:主要高校集聚两院院士73人
根据《报告》,2013~2017年期间,在穗国内两院院士、其他国家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2017年,在穗国内两院院士数量为73人,较2013年增加26人;其他国家院士从2013年的13人增加至2017年的25人,增长幅度接近一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2013年的120人增长至2017年的216人)和“长江学者”在穗数量(从2013年的53人增长至2017年的124人)也实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省部级和市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也有较快提升。此外,在穗主要高校的人才输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在穗主要高校的毕业生总量为106922人,较2013年的100185人增加6737人,其中留穗数量也从2013年的46520人增长至2017年的48505人,留穗比例今年保持在五成左右。2013~2017年,服务于广州企业的科技特派员数量从130人增加至319人,增长幅度超一倍。
建议:提高在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报告还根据在穗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建议。
1.加快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利转化服务水平
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引领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五年来在穗主要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及专利授权量均呈持续增长,五年间在穗主要高校成功转化的专利数量增长也接近一倍。但也应该看到,专利的在穗转化率却偏低,2013年在穗专利转化金额占比为24%,该比例在2017年略上升至26%,但均低于30%。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难很大程度上在于专利成果类型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这可能由于高校同时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专利研究普遍为基础性研究,难以产生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的专利成果,导致专利成果无法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高校专利转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为专利买卖双方提供全面的专利资源信息,从而激发专利转化的经济效益潜力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提高吸引力留住人才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湾区总体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发展不断提速的粤港澳大湾区使得湾区城市间人才竞争愈发激烈。
争夺人才资源,关乎城市兴衰。广州在积极打造人才高地,集聚产业精英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除了在资金等硬性条件方面的支撑以外,还需完善购房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环境等软性因素,吸引人才落地,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进一步提高广州对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更好发挥在穗主要高校人才对广州经济的支撑能力。
3.重点提升各在穗主要高校发展短板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
自2015年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在穗参建高校发展成绩显著,正在输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全方位服务广州创新驱动。
2017年在穗主要高校的技术交易在穗总金额从2015年的84959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103723万元;在穗主要高校的科研基地数量也呈现大幅增加;就高水平人才数量而言,在穗主要高校的国内两院院士、其他国家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数量较2015年也实现快速增加。
但是,在穗主要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程度在技术交易和产业支撑平台建设上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各高校应在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之外,注意提升和补足自身发展短板,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建设,为广州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做出更大的贡献。
4.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促进科技成果在穗转化
高校拥有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先进的科研装备和最前沿的研发水平,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科技体制创新和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具有重大意义。
广州可以充分汲取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成立市场化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参与项目路演和对接、发挥与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不断促进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知识产权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文/广州日报)